首页 > 1-3岁 > 幼儿疾病
儿科疾病
儿科疾病是一种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病症,由于宝宝的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弱,容易受到外来的病菌袭击引发一些症状。这些症状都会给宝宝自身带来一些不适。情况严重还会宝宝危及到宝宝的健康,预防儿科疾病,重在平常的护理。
儿科疾病

由于宝宝的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弱,容易受到外来的病菌袭击引发一些症状。这些症状都会给宝宝自身带来一些不适。这种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病症,就是儿科疾病。

最常见的儿科疾病有下面几种:

1、小儿肺炎:是最常见的儿科疾病,也是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临床以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2、感冒: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占儿科门诊量的70%-80%。由于小儿先天禀赋薄弱,易感受风邪,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6个月到3岁为发病高峰,而90%以上以致病微生物为病毒,一般会反复发热3天左右,多以夜间明显,患儿不但服药困难,输液又加重痛苦,家长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3、小儿腹泻: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它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已使该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仍然较高,尤其在条件较差的地区。

4、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患儿一般症状不多,就是长期不思饮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或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干喜饮等症,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少数患儿由于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结核病、长期便秘、锌缺乏等引起,大多数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5、反复外感发热: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其病因包括: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喂养不当、调护失宜、环境影响、反复传染、久病体虚等多个方面。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和记录

病史采集要准确。其要点是认真听,重点问,关键是从家长提供的信息中发现对病情诊断有用的线索。在病史询问过程中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要通俗易懂,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要关心家长与孩子,以取得家长和孩子的信任。同时要尊重家长和孩子的隐私并为其保密。切不可先人为主,尤其不能用暗示的言语或语气来诱导家长主观期望的回答,这样会给诊断造成困难。病史采集内容包括:

1、一般内容 正确记录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采用实际年龄:新生儿记录天数、婴儿记录月数、一岁以上记录几岁几个月)、种族、父母或抚养人的姓名、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址及/或其它联系方式(如电话)、病史叙述者与病儿的关系以及病史的可靠程度。

2、主诉 用病史提供者的语言概括主要症状或体征及其时间。例如: “间歇腹痛3天”、“持续发烧5天”。

3、现病史 为病历的主要部分。详细描述此次患病的情况,包括主要症状、病情发展和诊治经过。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仔细询问主要症状,要注意症状的特征,如咳嗽的询问应包括:持续性还是间断性、剧烈还是轻咳、单声或连续性、阵发性咳嗽、有无鸡呜样吼声、有无痰及其性状、咳嗽在一日中何时较重,有无任何伴随症状等;②有鉴别意义的有关症状包括阴性症状,也要询问并记录在病史中;③病后小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或食欲情况、大小便、睡眠等以及其他系统的症状;④已经做过的检查和结果;⑤已经进行治疗的病人要询问用药的情况,如药物名称、剂量、方法、时间、治疗的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等。

4、个人史 包括出生史、喂养史、发育史,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疾病在询问时各有侧重详略。

(1)出生史:母孕期的情况;第几胎第几产,出生体重;分娩时是否足月、早产或过期产;生产方式,出生时有无窒息或产伤,Apsar评分情况等。新生儿和小婴儿、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或智力发育迟缓等患儿更应详细了解围生期有关的情况。 (2)喂养史: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以何种乳品为主,配制方法,喂哺次数及量,断奶时间,添加其它食物的时间、品种及数量,进食及大小便情况。年长儿还应注意了解有无挑食、偏食及吃零食的习惯。了解喂养情况对患有营养性或消化系统疾病的儿童尤为重要。

(3)生长发育史:包括体格生长和神经心理发育两方面。常用的生长发育指标有:体重和身高以及增长情况,前囟闭合及乳牙萌出的时间等;发育过程中何时能抬头、会笑、独坐、走路;何时会叫爸爸、妈妈。学龄儿童还应询问在校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等。

5、既往史 包括以往疾病史和预防接种史。

(1)既往患病史:需详细询问既往患过的疾病、患病时间和治疗结果;应着重了解传染病史,如过去曾患过麻疹而此次有发热、皮疹的患儿,在综合分析时应多考虑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认真了解有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并详细记录,以供治疗时参考。在年长儿或病程较长的疑难病例,应对各系统进行系统回顾。

(2)预防接种史:对常规接种的疫苗均应逐一询问。何时接受过何种预防接种,具体次数,有无反应。接种非常规的疫苗也应记录。

6、家族史 家族中有无遗传性、过敏性或急慢性传染病患者;如有,则应详细了解与患儿接触的情况。父母是否近亲结婚、母亲分娩情况、同胞的健康情况(死亡者应了解原因和死亡年龄)。必要时要询问家庭成员及亲戚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居住环境、父母对患儿的关爱程度和对患儿所患疾病的认识等。

7、传染病接触史 疑为传染性疾病者,应详细了解可疑的接触史,包括患儿与疑诊或确诊传染病者的关系、该患者的治疗经过和归转、患儿与该患者的接触方式和时间等。了解父母

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基本知识也有助于诊断。

二、体格检查

为了获得准确无误的体格检查资料,在采集病史时要创造一种自然轻松的气氛,以尽可能取得患儿的合作,而医生的表现是决定母亲和孩子合作程度的主要因素。

(一)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1、询问病史时就应该开始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微笑、呼患儿的名字或小名、乳名、用表扬语言鼓励患儿、或用手轻轻抚摸他可以使患儿消除紧张心理。也可用听诊器或其他玩具逗患儿玩耍以消除或减少恐惧,取得患儿的信任和合作。并同时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对外界的反应及智力情况。

2、为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检查时应尽量让孩子与亲人在一起,婴幼儿可坐或躺在家长的怀里检查,检查者顺应患儿的体位。

3、检查的顺序可根据患儿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由于婴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在体格检查时应特别记住以下要点:安静时先检查心肺听诊、心率、呼吸次数和腹部触诊等易受哭闹影响的部位,一般在患儿开始接受检查时进行;容易观察的部位随时查,如四肢躯干骨骼、全身浅表淋巴结等;对患儿有刺激而患儿不易接受的部位最后查,如口腔、咽部等,有疼痛的部位也应放在最后检查。

4、检查时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冬天时双手及所用听诊器胸件应先温暖;检查过程中既要全面仔细,又要注意保暖,不要过多暴露身体部位以免着凉;对年长儿还要照顾他(她)们的害羞心理和自尊心。

5、对急症或危重抢救病例,应先重点检查生命体征或与疾病有关的部位,全面的体检最好在病情稍稳定后进行,也可边抢救边检查。

6、小儿免疫功能差,为防止交叉感染,检查前后均应清洗双手,使用一次性或消毒后的压舌板;检查者的工作衣和听诊器要勤消毒。

一、护理的原则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儿科护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治疗操作均通过护理工作来实施。良好的护理在促进患儿康复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护士的工作,儿科医师 应关Jb和熟悉护理工作,医护密切协作,以提高治疗效果。

1、细致的临床观察 临床所观察到的患儿不典型的或细微的表现,都应考虑其可能存在 的病理基础。如婴儿哭闹可以是正常的生理要求,也可能是疾病的表现,细致的观察是鉴别两 者的关键。

2、合理的病室安排 病室要整齐、清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为提高治疗和护理的质量,可按年龄、病种、病情轻重和护理要求合理安排病房及病区:①按年 龄分病区,如新生儿和早产儿病室、年长儿病室、小婴儿病室等;②按病种分病区,将同类病 儿集中管理,传染病则按病种隔离;③按病情分病房,重危者收住抢救监护病室,恢复期病儿 可集中一室。

3、规律的病房生活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很重要,观察病情应尽量不影响患儿的睡眠, 尽可能集中时间进行治疗和诊断操作,定时进餐。

4、预防医源性疾病等 ①防止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后均应洗手,病室 要定时清扫、消毒;②防止医源性感染:正确、规范地应用导尿、穿刺等各种治疗方法,定时 检查消毒设备,防止感染的发生;③防止意外的发生:医护人员检查、处理完毕后要及时拉好 床栏,所用物品如体温表、药杯等用毕即拿走,以免小儿玩耍误伤。喂药喂奶要将婴儿抱起, 避免呛咳、呕吐引起窒息。

二、饮食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饮食有助于治疗和康复;不当的饮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1、乳品 ①稀释乳:供新生儿早产儿食用;②脱脂奶:半脱脂或全脱脂奶,脂肪含量低. 只供腹泻时或消化功能差者短期食用;③酸奶:牛乳加酸或经乳酸杆菌发酵成酸奶,其蛋白凝 块小、易消化,供腹泻及消化力弱的病儿食用;④豆奶:适用于乳糖吸收不良和牛乳过敏的小 儿;⑤无乳糖奶粉(不含乳糖,含蔗糖、葡萄糖聚合体、麦芽糖糊精、玉米糖浆):长期腹泻、有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应使用无乳糖奶粉;⑥低苯丙氨酸奶粉:用于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的婴儿。

2、一般膳食 ①普通饮食:采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热能充足的食物;②软食:将食物 烹调得细、软、烂,介于普通饮食和半流质饮食之间,如稠粥、烂饭、面条、馒头、肉末、鱼 羹等,使之易于消化,供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或咀嚼能力弱的病儿;③半流质饮食:呈半流 体状或羹状,介于软食和流质饮食之间,由牛乳、豆浆、稀粥、烂面、蒸蛋羹等组成,可另加 少量饼干、面包,适用于消化功能尚弱,不能咀嚼吞咽大块固体食物的病儿;④流质饮食:全 部为液体,如牛乳、豆浆、米汤、蛋花汤、冲藕粉、果汁、牛肉汤等,不需咀嚼就能吞咽,且 易于消化吸收,适用于高热、消化系统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手术后病儿,亦用于鼻饲。流 质饮食供热能与营养素均低,只能短期应用。

3、特殊膳食 ①少渣饮食:纤维素含量少,对胃肠刺激性小,易消化,适用于胃肠感染、 肠炎病儿;②无盐及少盐饮食:无盐饮食每日食物中含盐量在3g以下,烹调膳食不另加食盐。 少盐饮食则每天额外供给1g氯化钠,供心力衰竭和肝、肾疾病导致的水肿患儿食用;③贫血 饮食:每日增加含铁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各种肉类等;④高蛋白膳食:在一日三餐中添 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鸡、瘦肉、肝或豆制品等,适用于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患 儿;⑤低脂肪饮食:膳食中不用或禁用油脂、肥肉等,适用于肝病患儿;⑥低蛋白饮食:膳食 中减少蛋白质含量,以碳水化合物如马铃薯、甜薯、水果等补充热量,用于尿毒症、肝昏迷和 急性肾炎的少尿期患儿;⑦低热能饮食:一日三餐的普通饮食中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 量,又要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量,可选用鱼、蛋、豆类、蔬菜和瘦肉等,供单纯性肥胖 症的小儿;⑧代谢病专用饮食:如不含乳糖食物用于半乳糖血症病儿,糖尿病饮食等。

4、检查前饮食 在进行某些化验检查前对饮食有特别的要求,如:①潜血膳食:连续3 天食用不含肉类、动物肝脏、血和绿叶蔬菜等的饮食,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检查;②胆囊造影膳 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膳食如油煎荷包蛋等,使胆囊排空,以检查胆囊和胆管功能;③干膳 食:食用米饭、馒头、鱼、肉等含水分少的食物,以利于尿浓缩功能试验和爱迪氏计数等检 查。

5、禁食 因消化道出血或术后等原因不能进食小儿,应注意静脉供给热量并注意水、电 解质平衡。

三、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药物的过敏反应、副作用和毒性作用常对机体产生不 良影响。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因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够成熟健全,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成年人更为 敏感。小儿疾病多变,选择药物须慎重、确切,更要求剂量恰当,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小儿药物 治疗的特点,掌握药物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精确的剂量计算和 适当的用药方法。

(一)儿科药物治疗的特点

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的pH值、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药 物在肝脏内的代谢和肾脏排泄等因素的影响,小儿期的药物治疗具有下述特点。

1、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 如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在幼儿脑浓度明显高于 年长儿。

2、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 吗啡对新生儿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年长儿, 麻黄素使血压升高的作用在未成熟儿却低得多。

3、肝脏解毒功能不足 特别是新生儿和早产儿,肝脏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某些药物的代 谢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增加了药物的血浓度和毒性作用。

4、肾脏排泄功能不足 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的肾功能尚不成熟,药物及其分解产物 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5、先天遗传因素 要考虑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患儿对某些药物的先天性异常反应;对家 族中有药物过敏史者要慎用某些药物。

(二)药物选择

选择用药的主要依据是小儿年龄、病种和病情,同时要考虑小儿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药物 的远期影响。

1、抗生素 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 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对个体而言,除抗生素本身的毒 副作用而外,过量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体内微生态紊乱,引起真菌或耐药 菌感染;对群体和社会来讲,广泛、长时间地滥用广谱抗生素,容易产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 性、进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其毒副作用,如 肾毒性、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等。

2、肾上腺皮质激素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 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哮喘、某些皮肤病则提倡局部用药。在使用中必须 重视其副作用:①短期大量使用可掩盖病情,故诊断未明确时一般不用;②较长期使用可抑制 骨骼生长,影响水、盐、蛋白质、脂肪代谢,也可引起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③长期使用除 以上副作用以外,尚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④水痘患儿禁用激 素,以防加重病情。

3、退热药 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剂量不宜过大,可反复使用。

4、镇静止惊药 在患儿高热、烦躁不安、剧咳不止等情况下可考虑给予镇静药。发生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镇静止惊药。婴儿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

5、镇咳止喘药 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人,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哮喘病儿提倡局部吸人p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必要时也可用茶碱类,但新生儿、小婴儿慎用。

6、止泻药与泻药 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除用口服补液疗法防治脱水和电解质紊

乱外,可适当使用保护肠粘膜的药物,或辅以含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小儿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和松软大便的通便法。

7、乳母用药 阿托晶、苯巴比妥、水杨酸盐等药物可经母乳影响哺乳婴儿,应慎用。

8、新生儿、早产儿用药 幼小婴儿的肝、肾等代谢功能均不成熟,不少药物易引起毒副反应,如磺胺类药、维生素K3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等,故应慎重。

(三)给药方法

根据年龄、疾病及病情选择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用药次数,以保证药效和尽量减少对病

儿的不良影响。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尽量选用患儿和患儿家长可以接受的方式给药。

1、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幼儿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合适,也可将药片捣碎

后加糖水吞服,年长儿可用片剂或药丸。小婴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呛咳时将药吐出。病情需要时可采用鼻饲给药。

2、注射法 注射法比口服法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肌肉注射次数过多还可造成臀肌挛缩、影响下肢功能,故非病情必需不宜采用。肌肉注射部位多选择臀大肌外上方;静脉推注多在抢救时应用;静脉滴注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严重程度控制滴速。在抗生素应用时间较长时,提倡使用续贯疗法,以提高疗效和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

3、外用药 以软膏为多,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粉剂等。要防止小儿用手抓摸药物,误入眼、口引起意外。

4、其他方法 雾化吸人常用;灌肠法小儿采用不多,可用缓释栓剂;含剂、漱剂很少用于小龄儿,年长儿可采用。

(四)药物剂量计算

儿科用药剂量较成人更须准确。可按以下方法计算:

1、按体重计算 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可算出每日或每次需用量: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须连续应用数日的药,如抗生素、维生素等,都按每日剂量计算,再分2~3次服用;而临时对症用药如退热、催眠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病儿体重应以实际测得值为准。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量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2、按体表面积计算 此法较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生理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30kg小儿的体表

面积(m2)=体重(kg)X0.035+0.1;>30ke小儿体表面积(m2)二(体重kg—30)X0.02+1.05。

3、按年龄计算 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物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从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kg)/50,此法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所得剂量一般都偏小,故不常用。

采用上述任何方法计算的剂量,还必须与病儿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药物用量,如:新生儿或小婴儿肾功能较差,一般药物剂量宜偏小;但对新生儿耐受较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则可适当增大用量;重症患儿用药剂量宜比轻症患儿大;须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的药物,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磺胺类药或青霉素类药物剂量也应相应增大。用药目的不同,剂量也不同,如阿托品用于抢救中毒性休克时的剂量要比常规剂量大几倍到几十倍。

四、心理治疗原则

儿童心理治疗是指根据传统的和现代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理论而建立的系统治疗儿童精神问题的方法,可分为个体心理治疗、群体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包括儿童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精神性疾病和心身性疾病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小儿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干预不再仅仅是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的工作,而应该贯穿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由于心理因素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越来越明显,要求儿科工作者在疾病的治疗中重视各种心理因素,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临床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儿童的心理、情绪障碍,如焦虑、退缩、抑郁和恐怖等,常常发生在一些亚急性、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病程中,尤其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和泌尿系统等疾病在门诊治疗、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心理和情绪障碍。心理和情绪障碍既是疾病的后果,又可能是使病情加重、或是使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心身性疾患产生的一些突出症状,如慢性头痛、腹痛、腹泻等常与器质性病变相交织,使已经存在的疾患变得更加顽固和复杂。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支持疗法、行为疗法、疏泄法等,对初次治疗者要细心了解、观察,不强求儿童改变其行为以适合治疗者的意愿,要尊重儿童有自我改善的潜在能力,以暗示和循循善诱帮助儿童疏泄其内心郁积的压抑,激发其情绪释放,以减轻其心理和精神障碍的程度,促进原发病的康复。

患病使小儿产生心理负担,又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容易焦虑、紧张甚至恐怖。常见的症状为出现哭闹或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有的患儿拒谈、拒绝治疗、或整夜不眠。安静、舒适和整洁的环境,亲切的语言、轻柔的动作、和蔼的面孔和周到的服务是改善患儿症状的关键。护理人员应通过细致的观察使心理护理个体化,获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促进疾病的痊愈和身心 的康复。

生病是难免的,妈妈无需着急,只要平常对孩子细心一点,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孩子就不会太痛苦,妈妈也不会太烦恼了。一些疾病的早期发生阶段,身体会有所变化。如果孩子有了疾病苗头,就要早就医,而不应轻信营养品或保健品的宣传广告。

1、体重异常:本来胖乎乎的小脸慢慢地消瘦下来,躯体和四肢的皮下脂肪变薄了,甚至有点皮包骨头的感觉;较长时期内,孩子体重增加不明显,或几乎不增加。这些情况多见于食量小,消化吸收能力较差的孩子,也可见于孩子疾病过后的恢复期。

2、身高异常:较长时期内,孩子增高不明显或个头几乎不增长。这种情况常见于生病之后,或有明显挑食或偏食的孩子,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经常睡觉很晚。

3、面色异常:孩子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弹性差,或有较严重的皮肤损害,如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汗毛脱落,出现皮下出血点,出现“乌青块”。在排除皮肤病等疾病的情况下,出现这些症状可能与某些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有关,如铁、锌或维生素C、B1缺乏,也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

4、头发异常:有些孩子头发稀少无光泽、枯黄易断裂,或出现白发、枕部脱发等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与营养不良、某些微量营养素缺乏有关,也可能与中医讲的气血虚弱等因素有关。

5、视力异常:在昏暗的光线下视物不清,眼睛干燥,经常眨眼,经常有眼屎,眼睛易疲劳。这种情况可能与孩子不爱吃蔬菜,尤其不爱吃绿色蔬菜和胡萝卜等原因有关。

6、出牙异常:有些孩子出牙迟,一岁时8个乳牙还没出齐,到了2岁,乳牙还不到20个;有的孩子乳牙掉后新牙迟迟不出;有些孩子囟门闭合迟,走路迟、说话迟。这些情况可能与维生素D、钙或蛋白质缺乏有关,也可能与中医讲的先天不足、先天肾虚有关。

7、食欲异常:孩子味觉减退,食欲不振;有的孩子有异食癖,如吃泥土、纸张或墙壁灰等物质。这种情况可能与缺乏微量元素锌等有关,也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有关。

8、口腔异常:有些孩子口内有异味;经常出现口角炎、唇炎、口腔炎;舌头发胖,有的成地图舌(舌头表面看起来像地图);消化能力差,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症状,有时也会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与维生素B2、B1缺乏有关,也可能与经常给孩子吃温热性的食品或油炸食品有关。

9、精神异常:表情淡漠、不愿说话、不喜欢活动;或烦躁不安,或时时哭吵;睡眠时头部多汗,睡眠不踏实,易醒,经常翻来翻去,时有惊跳或突然啼哭。这种情况可能与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有关,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

10、血色异常:孩子的嘴唇、眼结膜、口腔粘膜颜色苍白;手指甲血色差,用手轻轻压迫甲盖,放松后甲盖的血色恢复慢;经常诉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情况可能与微量元素铁,或B族维生素中的叶酸缺乏有关。孩子经常不明原因出血:刷牙时牙龈出血,不小心碰到鼻子或天气干燥时鼻子出血等等。这些情况可能与维生素C缺乏有关。

宝宝营养不良由哪些因素造成?

1、添加辅食不合理

有些妈妈在给婴儿添加辅食时,不注意各个阶段的婴儿的发育状态,没有一定顺序的添加或什么最有营养就添什么,导致婴幼儿是吃什么拉什么或消化不了吐了或积食或影响到婴幼儿脾胃的正常发育。

2、喂食不注重婴幼儿的发育过程

婴幼儿的唾液腺一般在三月后才发育。对于一些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以及豆制品应分阶段喂养。牛乳和母乳虽属动物蛋白,但由于其颗粒小容易被吸收。2-3月的婴幼儿可以吃些鱼肉,搅碎成肉泥喂给宝宝。营养丰富且易吸收。只有在8-9月后的幼儿才可以吃动物蛋白或植物蛋白或豆制品。在这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喝些菜汤,以增强肠道的消化蠕动。

3、母亲营养过剩

妈妈生完小孩后,的确需要滋补,因为母亲在怀孕及生育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和营养,中医上认为是气虚加血虚,需要大量的产后调养。但是母亲在坐月子的过程也是哺乳期。母子关系在胎儿脱离母体后通过哺乳来维系。当然也有抚摩等。妈妈通过乳汁将营养、免疫,也包括细菌、病毒。如若妈妈的营养过剩或大鱼大肉的导致乳汁内脂肪堆积,乳汁过厚就会导致宝宝消化不了或吐或泻或积,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出现宝宝偏瘦、体质下降、疾病百生。

4、先天不良

不管是呼吸道疾病还是消化道疾病,都是粘膜免疫功能太弱所导致。呼吸道粘膜有其正常的免疫功能,在外来细菌的侵袭下会自动免疫防御。比如咳嗽就是一种防御功能的反映。消化道也一样。粘膜会通过咯痰把细菌排除,还有自身的免疫。有些小儿经常性犯病,最后只能通过中药来增强体质,还有锻炼。

(1)情志

小儿吃饭有时跟心情有关。虽然说婴幼儿是没有七请六欲,但是通过临床考证,厌食症的产生有极大一部分是因为家长在饭桌上说教所导致的。在压抑的情绪下怎么会有食欲呢?这是普遍家庭值得注意的。

(2)厌食

这与家长的饮食习惯、小儿的饮食习惯是紧紧相依的,还有情志。能否合理的喂养小儿,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各家各有不同的看法。但原因却是相同的。从根本去了解营养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在生活中处处注意,从而在根本上防止。

哪些疾病会影响宝宝脑部发育?

1、新生儿脑积水早期症状

脑积水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相当关键。如果病情发展到颅内压增高,使脑实质受压,就会影响智力发展。本病多数在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症状,其中以出生后第1个月发展最快。倘若发现下列情况,应及时请医生检查:

(1)出生后头颅很大或增长迅速,相对身体和面部却显得很小;

(2)前额宽大而饱满,头皮静脉怒张;

(3)沉重的头部因颈部肌肉难以支持而歪斜;

(4)眼球向下转动时上部露出白色巩膜等。

2、婴幼儿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对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的功能有重要影响,若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脑血流量及氧气的消耗量增加。甲状腺分泌不足是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主要表现为:(1)智力发展缓慢、反应迟钝、不爱哭闹、活动少、语言不清、声音嘶哑等;(2)突出表现为站立迟、行走迟、出牙迟、头发生长迟、语言发育迟等"五迟"现象。

3、小儿低血糖症

大脑的正常发育需要及时提供葡萄糖。脑的新陈代谢旺盛,功能活动活跃,所以需要糖量占全身的25%。而脑脊髓又缺乏储存有效葡萄糖的能力,所以必须保持不断地输送才能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如果血糖低于正常指标,便会使脑细胞功能受到影响。大脑皮层的脑细胞一旦出现低血糖,无论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断性的,都可能引起智力落后,严重者还可能造成脑,性瘫痪,智能不全等永久性后遗症。造成小儿低血糖的原因很多,除了疾病、不良喂养、胃肠功能不全、消化不良等都可导致低血糖。预防小儿低血糖的关键是在思想上要高度警惕小儿低血糖的发生,养成定时喂养的良好习惯,及时治疗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病症。

4、夏秋小儿乙型脑炎

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传播,家禽、家畜及野鸟均可携带病毒。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以中脑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痴呆、耳聋、失语等。为了减少乙脑对孩子智力的损害,一定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蚊子。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乙脑最根本的办法。"乙脑疫苗"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力,预防乙脑的发生。夏秋季节一旦发现孩子高热不退,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5、儿童精神性厌食症

长期的精神性厌食必然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这些疾病因素是除了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教育等智力影响因素之外,能够对宝宝智力发育产生严重消极破坏的疾病,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对这些疾病保持足够的警惕,及时发现、积极治疗,确保宝宝的智力不受损害!

孕期小助手

提交
1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月嫂培训\招生\考试\证书

精选词条

月嫂

搜索

育婴师
x
立即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家家月嫂 家家月嫂

微信扫一扫

点击直接咨询

400-080-8850

免费咨询电话    |

你好,世界!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