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儿童疾病
儿童听力障碍
花开鸟鸣,欢声笑语……听,这世界是多么美妙!然而,却有一部分儿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同时有研究表明八成的儿童听力障碍是后天因素造成。让我们一起来找出听力障碍的种种原因,了解听力康复的种种方法,让孩子的人生不留遗憾……
儿童听力障碍

1个月:宝宝已有了听觉,大部分的宝宝在出生24小时后对听刺激1—2次就能引起反应,对大人说话的声音也很敏感。一周后,听力发育完全成熟,他会密切注意人类的声音,也会对噪音敏感。在宝宝身旁说话,宝宝将头转向熟悉的声音和语言。

2个月:对声音的反应十分敏锐,不论对熟悉或陌生的声音,都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大人可以轻声和宝宝说话,或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在宝宝的不同方向发出声音,宝宝会向声源处转动头部。

3—4个月:能区分大人的讲话声,听到妈妈的声音会很高兴。有感情地讲故事给宝宝听,温柔好听的声音会引起宝宝微笑,晃动手脚等积极反应。4个月时能辨别不同音色,区分男声女声,对语言中表达的感情已很敏感,能出现不同反应。

5—6个月:对各种新奇的声音都很好奇,会定位声源,听到声音时,能咿咿呀呀地回应,对音量的变化有反应。

7—8个月:倾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和别人发出的声音,能把声音和声音的内容建立联系。8个月时大致能辨别出友好和愤怒的说话声;能通过视觉、听觉来模仿人的活动。

9个月:能区分音的高低,如在和宝宝玩击木琴时,宝宝有时会专门敲高音,有时又专门敲低音。

10—12个月:宝宝的声音定位能力已发育很好,有清楚的定位运动,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头,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

2岁:会转圈跑,荡秋千—会使用你”、我”等代名词,可将2—3个词连成一句话。

3岁:能进行球类等运动—能使用复数名词,能理解简单的问题和答案,能较为流利地背诵儿歌。

4—5岁:能参加一般的体育活动;会使用定语、形容词、副词等,可给身边的物品下定义,对各类物品(食品、用品等)、动物、植物的名称已具有相当数量的词汇;会唱歌,并能讲简单的童话故事;能说明画中的动作,并可对单词的含义提出疑问。

6岁:能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基本能够使用较完整的句子和完成5—7句有完整语法的短文,能流利说话。

6岁以后:进入学龄期,孩子基本可以参加较剧烈的各种体育活动,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言语表达日益丰富多彩。

小儿的语言发育与听力发育密不可分,听力是否正常,语言发育测试就是一块“晴雨表”。一个人必须先有了听力,再经过语言学习才会说话。一个正常的小儿(发音正常,决不是声哑),如果出生后被放在一个不与任何人接触的环境里,没人教说话,就永远也不会说话。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小儿,即使生活在有人和他说话的环境里,但因听不见也学不会说话,这就是所谓的“十聋九哑”的道理。

1、正确清洗耳朵很重要

耳的外层面直接接触外在环境,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接受风沙、尘埃与污染空气的“洗礼”。加上孩子经常吐奶、流汗,很可能粘在耳朵附近结成块儿,因此,家长要象重视洗脸一样重视给宝宝洗耳。

清洗方法:先将婴儿沐浴液在手上搓出泡沫,再用手指像按摩一样轻轻揉搓耳后和耳廓,最后用拧干的纱布擦拭干净。耳朵入口处,可用消毒棉做成的棉条轻轻擦试,注意不要随便伸进耳道中去,防止孩子头部突然乱动而导致耳道粘膜受伤;孩子大了则应教他自己动手清洗,并随时检查与督促。

2、清楚耳垢有妙招

耳垢俗称耳屎,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粘稠的物质,医学称为耵聍。一些家长将这种分泌物与鼻涕、眼屎“一视同仁”地看成废物,必先除之而后安,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耳垢是有一定生理功能的,遇到空气干燥后变为薄片状,或粘稠的油脂状,在外耳道“值勤”,既可以阻挡灰尘与小飞虫的入侵,又能缓冲噪声,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还可抑制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可称为鼓膜与外耳道的“护花使者”。

另外,孩子的外耳道皮肤不同于成人,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如果随意动用工具掏挖,如牙签、火柴杆、耳勺甚至发卡,容易引起损伤、感染,诱发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耳垢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动作,以及借助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排出。当然,如果分泌过多,并形成了黄褐色的油状物,或在耳朵里堵塞变硬,使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听力下降时,就需要处理了。但应该向医生求助,不可自己盲目行事,以免伤害到宝宝。

3、异物入耳巧处理

孩子的耳道本来就非常狭窄,如果不小心进去东西,后果十分危险。父母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遇险,要懂得一些急救措施。

如果是食物,如豌豆、花生、玉米粒等,一旦塞进耳朵容易刺破耳膜,或者引起永久性的损伤。此时,应让孩子将脑袋倾斜,促使异物依靠重力掉出来。如果不行,就要马上带孩子上医院。

蜡笔是最容易塞进耳朵的文具,可引起暂时性的听力减退,或者导致轻度感染。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不要急着自己动手,应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

如果昆虫飞进或者爬进了孩子的耳朵,有三个办法:一个是大人用手将孩子的耳轮向后上方提起,将耳道拉直,头歪向进虫的一侧,使耳内的异物滑出;二是用手电筒往耳朵里照射,昆虫多会朝着灯光飞来;三是往孩子的耳朵里滴几滴婴儿润肤油,让昆虫随着油流出来。

误区一:只做筛查不管监测。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在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但这种物理检查手段只能测出孩子当时是否有听力异常的可能,不能给出孩子是否属于耳聋高危人群的提示。比如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孩子,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很容易导致耳聋。除遗传因素外,药物中毒、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在后天给孩子带来听力障碍。

建议:除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外,新生儿的耳聋基因检测也是对听力保健的重要一环,只需医院采集孩子的足跟血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基因检测即可。若结果异常,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

此外,家长还应做到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健康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变化。一般,3个月婴儿就会对强声音有反应,半岁前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9个月时能主动向声源处转脸,不晚于1周岁会有言语意识,家长对此应有所重视,测试孩子听力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孩子除听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如视觉、触觉等动作。一旦怀疑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做听觉功能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二:耳病只让耳科看。

“你说我家孩子耳朵有毛病,干嘛还让我们看神经科大夫”,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过程中,一些耳聋患儿家长对看病的流程提出了质疑。张杰主任解释说,耳病不只需要耳科专家治疗,比如一些听力障碍儿童表现出来的智力异常可能还跟脑部发育有关,需要相关科室配合检查,以明确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治疗,受益的是患者”,张杰主任举例说,以北京儿童医院人工耳蜗植入流程为例,手术前后,还需要除系统化听力学、耳科学专家之外的小儿神经科、麻醉科、影像及护理人员的联合参与,这样的团队协作,既保障了手术的成功开展,又能对手术疗效做出更准确的预估和评估。

“在国外,一个优秀的人工耳蜗治疗团队,还包括一名言语康复师和一位社会工作者”,张杰主任说,手术之后的言语康复训练和听力障碍儿童融入社会的能力都对治疗效果影响很大,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

误区三:人工耳蜗,植入就是痊愈。

人工耳蜗是目前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进行听力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其动辄几十万的设备费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那些抄了家底给孩子做完手术的家长则对疗效满怀期望,以为只要植入了便是痊愈了,孩子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听到声音、开口说话了。对此,张杰主任提醒,家长应对该手术疗效有科学的认知。

人工耳蜗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大量耳聋患者通过这一手术开启了声音的世界。一些家长,正是看到了太多康复效果明显的案例,便对人工耳蜗植入术有了过高的期望。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术后效果,手术的疗效与患者自身条件、人工耳蜗的性能、手术状况、以及术后康复训练等密切相关。为了达到良好的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术后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估,适当调整,以达到最大化的康复效果。

最可怕误区:佩戴助听设备很丢人。

“你会觉得近视是残疾吗?会向一个戴眼镜的人投去异样的眼光吗?肯定不会,那你为什么会觉得佩戴助听设备很丢人呢?”在门诊上,张杰主任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切症状表明孩子非常适宜佩戴助听设备,家里经济也没有问题,可家长就是不能接受在孩子耳朵上加点东西,宁可孩子以后真的又聋又哑,至少别人看不出异常来,也不愿意因为佩戴助听设备而在第一眼就被人歧视。

从言语发育的角度讲,人工耳蜗植入越早越好,而且安装助听设备就好比给耳朵配了副眼镜,一点都不丢人,反而会大大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借此呼吁社会,向对待近视眼一样对待耳聋患者,他们没有残疾,不过是听力差了一点,就像你的视力不太好一样。

孕期小助手

提交
1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月嫂培训\招生\考试\证书

精选词条

月嫂

搜索

育婴师
x
立即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家家月嫂 家家月嫂

微信扫一扫

点击直接咨询

400-080-8850

免费咨询电话    |

你好,世界!

确认